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(AAS)主要由五大系统组成,各部分协同实现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:
火焰原子化器:
雾化器将样品溶液雾化成细小雾滴;
雾滴在雾化室与燃气(乙炔 / 丙烷)、助燃气(空气 )混合,进入燃烧器;
火焰高温(1800~3000 K)使样品蒸发、解离为基态原子。
石墨炉原子化器(无火焰原子化):
干燥(100~120℃):蒸发溶剂;
灰化(300~1800℃):除去有机基质;
原子化(2000~3000℃):样品解离为基态原子;
净化(高温):除去残留杂质。
结构:石墨管(长 28 mm,内径 8 mm)、惰性气体保护系统(Ar)、电源加热系统。
过程:
特点:原子化效率高(几乎 100%),检出限低(10??~10??? g),适用于痕量分析,但分析时间长(每次 3~5 分钟)。
进样(5~100 μL)后,按 “干燥→灰化→原子化→净化" 程序升温:
AAS 的核心原理遵循朗伯 - 比尔定律,通过测量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程度实现元素定量,具体过程如下:
实际样品中存在分子吸收、光散射等背景干扰,需通过以下方法扣除:
环境监测:测定水中 Cd、Pb、Hg 等重金属;土壤中 Cu、Zn 含量。
食品分析:检测奶粉中 Fe、Ca、Zn 等微量元素,葡萄酒中 Cu 残留。
冶金工业:矿石、合金中主成分及杂质元素的定量分析。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通过 “光源发射特征谱线→原子化器产生基态原子→分光系统分离波长→检测器测量吸光度" 的流程,结合朗伯 - 比尔定律实现元素定量。其结构设计围绕 “提高原子化效率、增强谱线选择性、降低背景干扰" 三大目标,尤其在痕量金属元素分析中展现出高灵敏度与准确性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如何维护?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