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在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第4050号提案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的提案》的答复中明确表示,将严格依照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要求,通过强化监管与服务、完善标准体系、严格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等举措,协同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这一表态不仅彰显了贵州对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的重视,更为当地预制菜产业的稳健前行注入了强劲动力,也让我们得以一窥贵州预制菜产业在政策引导下的发展脉络。
从发展背景来看,预制菜产业的崛起是消费升级与产业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,贵州也不例外。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,消费者对便捷、高效的饮食方式需求日益增长,预制菜凭借其省时、省力的特点,逐渐成为家庭餐桌和餐饮市场的新宠。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,如遵义辣椒、都匀毛尖、贵州黄牛、关岭黄牛等,这些优质原料为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同时,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也推动着贵州农业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型,预制菜作为农产品增值的重要途径,自然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。此外,近年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物流体系日益健全,为预制菜的生产、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,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的发展进程。
在政策支持方面,国家层面与贵州地方层面形成了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。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委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为全国预制菜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,明确了监管与服务并重的原则,强调要完善标准体系、严格生产许可管理等。贵州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结合本地实际情况,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。除了市场监管局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举措外,贵州还从产业扶持、资金支持、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为预制菜产业赋能。例如,在产业规划中,将预制菜产业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领域,鼓励各地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预制菜产业集群;在资金方面,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、提供信贷优惠等方式,支持预制菜企业进行技术研发、生产线升级和市场拓展。
标准体系的完善是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,贵州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。贵州省市场监管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,着力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。一方面,积极对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,确保本地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全国统一的规范;另一方面,结合贵州预制菜的特色,研究制定地方标准,为特色预制菜产品的生产、加工、检验等环节提供明确的技术指引。贵州省预制菜产业协会、贵州旅游协会等社会团体相继制定发布了《生态黔菜 菌汤稻花鱼》《生态黔菜 贵州辣子鸡》《生态黔菜 贵州剔骨鸭》《生态黔菜小吃 贵州牛肉粉》等62项预制菜相关团体标准。这种标准化的发展模式,不仅提升了贵州预制菜的市场竞争力,也增强了消费者对本地预制菜的信任度。
然而,贵州预制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比如,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,贵州预制菜产业起步相对较晚,产业规模较小,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;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意识有待提升,产品附加值不高;此外,预制菜的冷链物流体系虽然有所发展,但在偏远地区仍存在短板,影响了预制菜的保鲜和配送效率。
在笔者看来,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大、标准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特色产品的持续创新,贵州预制菜产业将逐步走向规模化、品牌化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。一方面,通过加强监管和标准化建设,进一步提升预制菜的质量安全水平,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;另一方面,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和民族饮食文化,深度挖掘市场潜力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贵州预制菜品牌。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贵州预制菜产业将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增值、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