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“蓝莓自由”成为热词。原本“高冷”的蓝莓,如今成为水果市场的“亲民担当”。
小小蓝莓价格“大跳水”,背后是我国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。数据显示,我国蓝莓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35万亩增长到2024年的160万亩,产量从2012年的2.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78万吨,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。国产蓝莓大量上市,不仅让消费者一饱口福,也让种植户尝到甜头。但随着种植规模持续扩大,蓝莓价格走低,一些种植户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。如何让蓝莓产业持续释放红利?一条重要路径是提高蓝莓的附加值,大力发展蓝莓深加工。
发展蓝莓深加工,不仅能有效解决鲜果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,还能让蓝莓“吃干榨尽”,提升产业整体效益。蓝莓果实除鲜食外,还可加工成果汁、果酒、果酱、果脯、罐头及冷冻食品等。经过深加工,蓝莓的价值可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。比如,一瓶500毫升的蓝莓汁,市场售价在10元至20元之间,而同等重量的蓝莓鲜果售价可能只有几元钱。目前,我国蓝莓加工转化率不足10%,而在一些蓝莓产业发达的国家,这一比例高达40%至50%。提升蓝莓加工转化率,我国蓝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。
不过,我国蓝莓深加工产业发展面临不少难题。一方面,蓝莓深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,市场上常见的蓝莓产品主要集中在果汁、果酒等领域,产品缺乏创新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另一方面,蓝莓深加工技术和装备相对落后,制约了产业发展。比如,蓝莓采摘环节,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以人工采摘为主,效率低、成本高,且采摘后的蓝莓容易受到损伤,影响加工品质。在加工环节,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,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,也限制了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。
破解这些难题,机械化是关键。近年来,我国一些地区在蓝莓机械化采摘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。比如,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发的蓝莓采摘机,通过振动装置将蓝莓果实从枝头振落,再通过收集装置进行收集,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。在贵州麻江,当地引进蓝莓专用采摘机,配合标准化种植模式,实现了蓝莓高效采摘。在加工环节,一些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,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,实现了蓝莓加工的自动化、智能化,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。
推动蓝莓深加工机械化,政府、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协同发力。政府应加大对蓝莓产业的扶持力度,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蓝莓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研发。同时,加强对蓝莓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培训,提高他们对机械化设备的认识和应用水平。科研机构要加强产学研合作,围绕蓝莓采摘、分级、加工等环节,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,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。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,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机械化设备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此外,还要加强品牌建设,开发差异化产品,提升蓝莓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。蓝莓富含多种营养成分,被誉为“水果皇后”,市场前景广阔。抓住机遇,加快推动蓝莓深加工机械化,我国蓝莓产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