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中心

搜索右侧

今日热点

更多+

推荐专题

更多+

推荐展会

更多+

企业直播

更多+

无菌蛋,是 “智商税” 吗?

2025-05-28 15:03:34 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 阅读量:14735

  今天“无菌蛋智商税”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,引发网友热议。无菌蛋,究竟是不是“智商税”?带着网友的疑问,我们一探究竟。

 

 

 

 
  无菌蛋通常指经过清洗和紫外线灯照射杀菌处理的鸡蛋。其表面细菌含量显著减少,但并非完全无菌,称其为“少菌蛋”更为恰当。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,常见于肉类、蛋类和奶制品中。该细菌耐低温,能在冰箱存活3至4个月,不过在100摄氏度环境中会立即死亡。沙门氏菌可通过感染母鸡进入鸡蛋内部,或经粪便和泥土附着在蛋壳表面后进入鸡蛋。规范的无菌蛋生产企业会从鸡苗、饲料、饮水、养殖环境等方面严格控制微生物数量。一枚普通鸡蛋需历经20多道工序,且在生产过程中多次检测,才能成为无菌蛋。
 
  去年7月,我国首个《灭菌鸡蛋》团体标准在大连发布,填补了国内灭菌鸡蛋领域生产标准的空白,对提升国内蛋鸡养殖和蛋品安全标准意义重大。该标准由中国标准化协会批准,围绕蛋鸡养殖全产业链提出严格要求,包括雏鸡引入、饲料控制、养殖环节控制、蛋品加工环节控制、检验检测及包装标识等,其外观、口感、营养价值、微生物等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及行业现有标准。
 
  在三亚市崖州区长山村的三亚仕泓绿色循环农业综合蛋鸡养殖场,每日近10万枚鸡蛋产出。在科技助力下,单条自动化蛋品分级包装流水线一小时能完成近8万枚鸡蛋的传送、分拣及装盘等工作。鸡蛋经初筛、清洗、烘干、检测、消毒等环节后,最快48小时内就能从产出送达餐桌。这里产出的正是无菌鸡蛋。养殖场采用现代化科学管理与强大生物防控措施,保障了鸡蛋的高品质。
 
  三亚仕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泽宇介绍,基地选用鸡蛋分选及检测线。养殖过程中,对湿度、温度、养殖区域内的气味和细菌消杀等实施全程监控与检测,实现高度自动化管理。基地与中国农业大学、海南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产品质量检测,通过严格生物防控措施,如人员及车辆进出的消杀通道、舍内温差控制以及养殖人员隔离等,确保鸡蛋品质和数量。
 
  从营养价值来看,无菌蛋与普通鸡蛋并无显著差异,甚至生吃无菌蛋不如熟吃普通蛋。研究显示,水煮蛋中91%的蛋白质可被人体吸收,而生吃时这一数值约为55%,因为生鸡蛋中的蛋白酶抑制剂会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,且生吃还会影响人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。
 
  同时,由于无菌蛋贮藏和运输环境不一定无菌,并不建议生食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,无菌蛋并非全无菌,仍有微生物超标的风险。鸡蛋易被微生物污染,即便经过清洗和杀菌处理,也不能完全排除细菌和其他病原体,在储存和运输中若受污染或存放时间过长,微生物就可能滋生,威胁人体健康。所以,消费者购买无菌蛋应选择正规渠道,留意产品生产日期、保质期和储存条件等信息。为确保食品安全,最好将无菌蛋煮熟后食用,避免生食或半生食。
 
  周泽宇表示,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关注度的提升,无菌鸡蛋在市场上存在较大潜在需求。尤其是城市人群,对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更高,部分群体更倾向选择无菌鸡蛋这类高品质产品。
 
  中国标准化协会团标部副主任蒋可心称,《灭菌鸡蛋》团体标准为规范灭菌鸡蛋生产、质量控制和检验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。该标准的发布实施,为高品质鸡蛋生产和加工提供技术支撑,通过全链条控制和管理,保障鸡蛋的美味、营养和安全,指导鲜食鸡蛋的生产和加工。大连韩伟集团总经理韩建初介绍,目前我国鸡蛋品牌化率不足10%,规范化、标准化的大型生产企业数量欠缺,蛋鸡养殖水平整体较为粗放。该标准的推行,可带动鸡蛋上下游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管控,从生产端厘清行业乱象,在消费端为消费者提供清晰选择依据,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。
 
  由此可见,无菌蛋并非“智商税”,但其生产要求高,价格相对较高。消费者可依据自身需求理性选择。

我要评论
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(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)
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
版权与免责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好博体育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好博体育设备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联系电话:0571-87759655;邮箱:804074602@qq.com

产品推荐 更多+

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