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甘肃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的血铅中毒事件,以247名儿童的健康代价,暴露出校园餐饮安全的系统性溃败:
工业颜料混入面点、检测数据公然造假、监管层层失守。事件已经过去一个月,但247名受害儿童家长心中的阴霾仍未散去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所涉事幼儿园的厨房早已接入"明厨亮灶"
监控系统,却依然未能阻止工业颜料被掺入儿童食品的恶性事件发生。这一事件将我国推行多年的"明厨亮灶"工程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:为什么有了监控,食品安全事故还是频频发生?
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,目前我国中小学"明厨亮灶"覆盖率已达98%,但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。问题首先出在监控的"被动性"上。现有的系统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摄像头画面传输到平台,缺乏智能分析功能。就像天水事件中,虽然添加工业颜料的过程被完整记录下来,但因为没有设置相应的预警机制,这些画面直到事发后才被调取查看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的监控系统存在明显的"盲区"。调查发现,大多数学校的"明厨亮灶"只覆盖了烹饪区,而对食材采购、储存、预处理等关键环节监控不足。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李建军指出:"完整的食品安全链条应该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,但现在很多学校的监控还停留在'灶台秀'阶段。"部分监管部门将"明厨亮灶"异化为"免责工具",形成了新型的监管惰性。有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坦言,日常检查往往满足于"摄像头是否正常工作",却很少进行实质性的突击抽检。
近日,国家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——《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》正式发布,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。在制作环节,餐食加工过程须接入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系统,并向学校、家长和学生公开展示食品加工的关键操作流程。其中明厨亮灶技术参考的是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(国市监食监二〔2018〕 32号)》并未对明厨亮灶系统进行提升。
按照"明厨亮灶2.0"版本,应当将"明厨亮灶"升级为"智慧厨房",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功能:首先是智能识别,系统要能够自动识别工作人员未戴帽子、口罩等违规行为,并对异常操作发出警报;其次是全程追溯,从食材入库到餐食出品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影像记录;最重要的是风险预警,通过大数据分析,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预判。
上海市作为试点地区,已经开始探索"明厨亮灶2.0"版本。在浦东新区某实验学校,升级后的智慧厨房系统:当厨师未按规定佩戴手套时,系统会立即发出语音提醒,并将信息推送给管理人员;食材入库时,智能秤会自动记录重量并拍摄照片,与采购单进行比对;甚至连冰箱温度异常,系统都会第一时间报警。该校后勤主任张敏透露:"新系统运行半年来,食品安全违规现象下降了70%。"
然而,技术升级只是第一步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卫东指出:"再先进的系统也需要人来操作和维护。目前很多学校的'明厨亮灶'由后勤人员兼职管理,缺乏专业知识。"他建议,应该建立专门的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员制度,这些人员既要懂技术,又要懂食品安全标准,才能真正发挥监控系统的作用。还可以借鉴日本“学校给食卫生管理员”模式,由家长委员会聘请独立营养师驻校抽查。
甘肃天水血铅事件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:再先进的技术手段,没有责任心和制度保障,都是皇帝的新衣。新国标的到来,是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。当新一代"智慧明厨"真正亮起来时,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清晰的监控画面,更是孩子们吃得放心、家长安心的美好画面。让孩子们才能真正告别“舌尖上的危险”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