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中心

搜索右侧

今日热点

更多+

推荐专题

更多+

推荐展会

更多+

企业直播

更多+

好博体育助力荔枝深加工产业发展

2025-05-28 14:02:21 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 阅读量:13102

  又到一年荔枝季,岭南大地处处飘散着香甜味道。荔枝季节性强、保鲜期短,极易腐烂变质。为破解销售保鲜难题、助力果农增收,荔枝果醋、果酒、荔枝气泡水、荔枝雪糕等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,让原始农产品经现代化加工展现出市场潜力。
 
  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,荔枝产业是广东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。广东荔枝种植历史悠久,种植面积全国第一,是省内种植面积最大、品种特色最鲜明、区域优势最明显的水果。但长期以来,荔枝产业97%以鲜果销售为主,荔枝酒、荔枝醋饮料等精深加工率不到3%。精深加工率低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,使荔枝全产业链多年来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 
  为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,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于2020年12月28日印发《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,提出到2023年,全省荔枝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,荔枝总产量、优质品种率增长50%,全产业链总产值、龙头企业数量、鲜果处理加工能力、出口基地认证数量、鲜果出口总量、电商销售额、名优品牌产品数量均增长100%以上等目标。
 
  在政策推动下,广东荔枝深加工产业取得一定发展。除茂名外,惠州、广州等地也积极发展荔枝深加工产业,培育了一批荔枝加工企业,开发出荔枝酒、荔枝醋、荔枝汁、荔枝干、荔枝罐头等多种深加工产品。
 
  荔枝深加工需剥壳、削皮及去核等复杂工序,特别是荔枝壳、核苦涩,若硬压榨,易导致果汁苦味重,实现规模化生产是行业面临的难题。对此,一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,设计发明机械化软挤压荔枝剥壳去核机,能在整果挤压剥壳时不破坏果核,高效实现汁渣分离,生产效率比人工提高约30倍以上,解决了荔枝机械化剥壳去核及核破碎率高带来的果汁苦味重、品质低的问题。
 
  以荔枝汁加工为例,其工艺流程一般为选料→去核、剥壳→打浆→调整→加热→装罐→密封→杀菌、冷却。果实要新鲜良好、成熟适度、风味浓郁,剔除病虫害、腐烂及未成熟果,也可用部分生产糖水荔枝过程中选出的新鲜果肉。一般用特定规格去核器对准蒂柄打孔去核,再用筛板孔径为1.5-2.5毫米的打浆机打浆取汁,荔枝肉渣经压榨可得余汁。接着进行调配。混合调配后的汁立即加热至75-80℃,粗滤后迅速装罐。装罐前罐盖要消毒,密封时果汁中心温度不得低于70℃。最后在沸水中煮8分钟,快速分段冷却。
 
  在荔枝酒酿造方面,一些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,并向国际知名酿酒大师“取经”,攻克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,研发出高品质荔枝酒酿制工艺。如祯州集团用荔枝加工出丹荔冰酒、威士烈酒、丹荔干白、丹荔白兰地等多种酒水。
 
  随着科技进步,荔枝加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。除机械化软挤压荔枝剥壳去核机外,在荔枝采摘、运输、清洗、分拣等环节也逐渐实现机械化操作。在采摘环节,茂名启用智慧无人机运输,打造荔枝运输“空中快道”,通过低空经济模式破解山地果园运输瓶颈。在加工车间,自动化生产线能快速清洗、分拣、加工和包装荔枝,减少人工成本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一些企业还引入智能控制系统,精准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、湿度、时间等参数,确保产品稳定性和一致性。
 
  荔枝深加工产业前景广阔。一方面,消费者对健康、营养、多样化食品的需求增加,荔枝深加工产品如荔枝汁、荔枝酒、荔枝醋等风味独特、营养丰富,市场潜力巨大。另一方面,科技进步为荔枝深加工产业提供技术支持,推动产业升级。例如,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突破,解决了传统冷冻荔枝护色难、品质劣变快的瓶颈问题,使荔枝能周年储存,为荔枝深加工提供更稳定的原料供应。
 
  未来,荔枝深加工产业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,提高机械化、智能化水平,降低生产成本;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;拓展销售渠道,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,推动荔枝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,让荔枝的“甜蜜”在四季延续。

我要评论
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。(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)

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

版权与免责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-好博体育设备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(非好博体育设备网)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好博体育设备网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、数量较多,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,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,请主动与本网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我网将及时处理。联系电话:0571-87759655;邮箱:804074602@qq.com

产品推荐 更多+

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